在实践和挫折中磨砺自己――见习有感

作者: 李宗汉 来源: 实习生 发布日期: 2022/08/16 15:33:17

  若将大学生活比喻为理想主义的象牙塔,那么社会就是裁整高谈阔论的利齿。只有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才能经受现实中不同患者的考验。

  无论在学校环境中一对一模拟多少次治疗的过程,都无法获得真正的经验。整个“咨询”的流程按着双方的设想平稳进行,最后被整理成一份中规中矩的作业上交。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如同八仙过海般展示着自己学到的,了解的流派和技术,但大家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它们,却还要打个问号。最为致命的是,如同达克效应的曲线一般,我们站在了愚昧的山巅,自以为自己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已经能够拯救他人。正因如此,大四期间实习体验的经历才会尤为重要。

  在江门三院心理科的实习于我而言,就是现实之于理想的一次摩擦碰撞。而我的情绪也随着稚气外壳的磨损而载浮载沉,几度认为自己还是放弃这条路为好。刚来到测评室的第一天,面对情绪失控的患者,我迈出了共情的第一步,却被告知在测评室释放患者的情绪并不合适,因为环境的抱持性不够好;在对他评测量的不断熟悉和操练以后,学会了更加理性地评价患者,患者却向医生投诉说测评不够理解自己的痛苦。只能说,非黑即白从来不是最合适的办法,从不熟练到熟练也是这样不断地碰壁然后寻找平衡点的过程。

  我的带教老师乔医生在治疗中善于使用系统而正规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但是对于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我们,尤其是我来说,他的手段和技巧跟书上所说的认知行为疗法,看似“大相径庭”。很多在我们的理解中应当关注情绪进行共情的场合,乔医生仍然会关注问题本身。在后续的跟听和讨论中发现,乔医生是在与来访者有稳定治疗关系的前提下关注问题的,且仍会在关键、必要的阶段进行情绪的关注与支撑,共情的点少而精炼。而关注什么问题,如何关注问题,则涉及到对来访者的个案概念化。概念化的规则在我的学习生活中被漏在了时间的碎片之中,以至于很多时候我是根据直觉而非事实依据来判断问题的。在跟听过程中有意地进行概念化的归纳和思考后,患者的一些问题便明朗了起来,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在江门三院心身综合科的实习是对实习生所掌握的心理咨询及治疗技巧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因为住院部的患者以重症居多,她们不一定拥有完整的自知力,也有部分青少年患者由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而进入心身科住院,对她们的问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学习空间。心身综合科的刘主任及医生们对我们实习生高度重视,以鼓励为主,把我们看做科室的一份子,在带教医生的指导下,我们也进一步地熟悉了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及诊断。在心身综合科中我们还体会到了设置,或者界限,对于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因为重症或重症发作状态下的患者对于界限的感受是模糊的,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打断,一个躁狂的患者就会无休无止地说下去,还会病理性地不断要求医护人员用更多时间陪伴她。为了保证心理工作的质量,减轻卷入,适当的设置尤为关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江门三院的实习生活,将成为告别大学乌托邦的最后一首赞歌,也将成为迈步走向职业生涯,走向社会的前奏曲。相信不止是我,本次来到三院的广东医实习生都有所体会,并且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奋斗路线。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忆起江门三院的实习生活,回忆起三院的各位医生,治疗师们,仍会感到受益匪浅并心怀感激。



  文:实习生 李宗汉

  编辑:党委办公室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