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加粤港APN专科护士高级研修班公共课程的反思
作者: 麻玥萌 来源: 门诊康复科 发布日期: 2019/10/23 11:01:52
受医院委派,本人很荣幸能够参加粤港APN专科护士研修班,为期两周的公共课已经结束,接下来即将在深圳康宁医院开始专科临床学习。感谢院领导给我的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听到这么多大咖讲课。其中最触动我的还是北京大学王岳教授的那堂课,王教授讲了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四个字“病人至上”,课上王教授生动的言语和丰富的阅历经常逗的我们哄堂大笑,但笑过之余,是深深的自问:“我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我是不是也是这样做的?”、“我需要改什么?”。
我们总说“以病人为中心”、“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甚至还有“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评比,那我们真的做到“与病人为中心”了吗?可能有的时候有,但更多的时候是疑问,作为一个精神专科医院,听到最多的声音是“精神病人怎样以他为中心啊?”。
通过查阅文献可得知:精神病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它既是自然科学,又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它与其它临床各科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因此,其管理具有特殊性[1]。同时, 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也给精神病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 我国已故的著名精神病学学者伍正谊教授生前提出了一种精神病医院管理的新模式, 其核心是抛弃了封闭式的管理和唯药物治疗的传统模式, 参照国外先进的精神病院管理方式,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建筑园林化、管理开放化、生活家庭化、治疗综合化”的四化管理模式[2]。
由于社会上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精神病医院成了不体面的场所, 恐怖的象征。病人及病人家属送其来医院就医都需下很大的决心及勇气。他们带着各种不同的想象和期望, 更多的是害怕的心理来诊。如何消除就诊人员的恐惧心理, 留下第一个好的印象, 使病人能在医院安心治疗, 医院的外部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按花园式的格局努力改造医院, 实现医院环境园林化, 为病人提供一个优美的外部环境, 树立医院的新形象首当其中[2]。回想我们医院的环境,设置了三个小花园,虽然没有达到标准的园林化,但也营造出一种居家休闲的感觉。
其次就是管理开放化。人的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来自环境的不良刺激,直接影响病人的心身健康[3]。如何让精神病人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又不发生致伤他人、毁物或产生自杀、自伤行为一直是精神病院的难点和讨论或争论的热点。防范医疗意外事情发生的指导思想,应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让病人在有一定的自由开放的空间内进行自主的活动,并得到医务人员的协助与指导[2]。深圳康宁医院新院区(坪山院区)开业后,罗湖院区就全部变为了开放及半开放病区管理,收治轻症的精神病患者,病人可以在家人或陪护的陪同下请假外出,并且不强制患者更换医院病服,给予患者个人自主的权利;坪山院区则收治重症的精神病患者,虽然重症病人仍会封闭管理,但每个病区都有足够大的空间给病人活动,设置活动大厅及饭厅,病房内还配备了电视机和独立卫浴,从钢化玻璃镜到淋浴设施再到马桶一应齐全,不再是单纯的“以工作人员为中心”进行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了病人的需求,让病人不排斥到精神病院住院。
再次就是生活家庭化,实现生活家庭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医患之间的关系模式,在既往执行的主动——被动模式,或称支配——服从模式中,转换为共同参与模式。这种模式首先要尊重病人的人格,消除各种隔阂,大大增强了病人的自尊心,降低了自卑感。大家在一起平等的共同生活,如同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病人没有了思想隔阂,利用医务人员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供治疗依据,防范医疗意外发生。[2]
最后就是治疗综合化。就是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运用康复治疗的手段,激励其积极向上的情绪,恢复其社会功能,更好地帮助病人回归社会,在这一方面我们医院做的还是挺好的。
精神卫生事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过去的治疗和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的发展和病人的需要。彭刚艺处长说“护士是一名知识分子”;王岳教授说“我们每天都要进行三思:1、有没有改掉昨天的缺点,2、有没有抵制欲望的诱惑,3、有没有学到新知识”;覃铁和理事说“要改变工作思路和习惯,由被动式到主动式,由主观式到宏观式,由倾听到观察、思考判断式,由告知式到追踪落实式”;……
这一切都无不在提醒我们,我们已经迫切地需要转变,需要学习,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和“病人至上”的理念去考虑问题。这周就开始正式的专科学习了,我将牢记老师们的教诲,虚心学习专科知识,做到多思、多问、多讨论。学习是人生的永恒主题,是一大幸事和追求,岂能不学?
参考文献:
[1]郭子恒主编.医院管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03
[2]彭和平,周志年.以病人为中心,建立精神病院管理的新模式[J].广西医学,2000(01):215-217.
[3]臧明仁编著.精神病的中西医治疗.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
文:门诊康复科
编辑:办公室
上一篇: 聚焦精神康复 赋能未来